靳諾,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高校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體系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努力和貢獻。
一是校準政治方向,把好“方向盤”。哲學社會科學既是科學的知識體系,也是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價值體系,既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科學問題,也要解決“為誰主張”“為誰服務”的價值追問。要把好發(fā)展方向,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及研究領域,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要建好人才隊伍,引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要管好意識形態(tài),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二是堅守育人根本,守好“主陣地”。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哲學社會科學作為育人的重要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zhì),幫助把握好人生方向,打牢人生根基。要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者緊密結合,積極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教育引導大學生“修業(yè)”不忘“修身”,“學品”兼修“人品”,強化“四個認同”,做到“四個正確認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成為理想信念堅定的優(yōu)秀人才。
三是服務國家戰(zhàn)略,建好“思想庫”。圍繞國家重大戰(zhàn)略,為黨治國理政服務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肩負的重要使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標志著我國已經(jīng)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論支撐。高校有學科和人才優(yōu)勢,有義務也有能力發(fā)揮好思想庫、智囊團的咨政啟民作用,把研究聚焦到對國家前途命運、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上來,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深入調(diào)查研究、深入鉆研探索,在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
四是深化評價改革,育好“策源地”。評價是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風向標”“助推器”,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科研導向和學術成果。黨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就優(yōu)化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方式進行了縝密部署。高校應當以此為契機,破立并舉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建立有利于潛心研究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評價制度,形成“評文不唯量”“項目不唯帽”“評文不唯刊”“評獎不唯人”“考核不唯文”的評價體系,深入激發(fā)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五是促進傳承交流,講好“中國事”。高校是文化傳播和對外交流的前沿重鎮(zhèn),應當在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中作出表率。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研究闡發(fā),推進自主性學科知識體系建設,努力提出一系列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學術概念,以及形成有影響力的學術范式,不斷增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國際話語能力,來向世界發(fā)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論。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1年3月4日第10版,詳情請點擊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3/04/content_590995.htm?div=-1